大红袍荸荠属杭州名特蔬菜,适于杭州市水网地带生长,目前全市种植面积约600公顷,种植区域逐年扩大。但目前生产上病虫危害严重,加上操作失误,影响其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它的食用安全性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由此,我们提出《大红袍荸荠主要病虫防治》,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
主要病虫有:茎枯病,高温多雾天气,叶状茎尖端易发黄,即荸荠瘟(茎枯病);黄色白禾螟,又称“钻心虫”。钻入叶状茎蛀食为害,造成叶状茎枯死,不结球茎。防治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利用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生物多样性,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治理措施。不准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混配剂。
农业防治:及时摘除黄叶、老叶、病叶;采收后,及时清理田间残枝枯叶和田边杂草,集中烧毁;1月~2月,种荠田应灌水,水深在17cm~20cm,保持5d以上,杀死越冬虫源;控制氮肥施用量,合理增施磷钾肥;合理轮作换茬。
物理防治: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5月~10月,每3万平方米点杀虫灯一盏,主要诱杀二化螟、大螟等害虫。
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选择对天敌杀伤力低的农药;利用Bt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茎枯病,播种前种球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16小时,发病初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黄色白禾螟,用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20%除尽乳油2000倍液喷雾。
(来源:浙江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