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白鲢出现少量死亡原因及治疗方法?
XX同志:
您好!
您所咨询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鱼出现死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外界因素和鱼体内在原因。
作为外界因素,首要的是自然条件,诸如水温,酸碱度(PH值)、溶氧、水中的化学成份和有毒物质、气候变化、池塘卫生条件等。
鱼是变温动物,体温与水温基本一致,相差约在±0.1℃。当外界水温急剧升降时,鱼体不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鱼苗下塘时要求水温差不超过4℃,否则就会引起苗种死亡。从鱼病发生规律来看,不同的温度范围有与其适应的鱼病流行。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病毒性出血病,在水温20℃以下较少发生,而在25℃以上最为流行。
养殖鱼类对水的酸碱度(PH值)适应范围是6.5-8.5,最佳范围是7.0-8.2。酸性水可使鱼血液PH值下降,造成缺氧症,且易感染嗜酸卵甲藻而患打粉病。碱性过大的水则腐蚀鱼的鳃组织。
水中溶氧量的高低对鱼的生长和生存有直接影响,溶氧在1毫克/升以下,亲鱼就会浮头,对催产不利;缺氧严重时,会导致鱼类泛塘死亡。但是水中溶氧过高,也会使鱼苗患气泡病。
有些地方,鱼池的土壤中金属(铅、汞等)、盐类(如氰盐、氯化物、硫酸盐等)含量较高,当年鱼种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水环境中,容易引起弯体病。造纸厂、面粉厂等排出的水含有多量的纤维质,能损害鱼鳃表面,影响呼吸。
从季节上讲,在“大麦黄”(4-5月)“白露心”(9-10月)两个季节很容易发生鱼病。水霉病多流行在冬春季节,夏季较为少见。
池塘卫生条件差,长期未清整消毒,腐植质土过多,在一定气候条件下,由于微生物对腐植质的分解,会消耗池中的氧气,放出有害气体(如硫化氢)败坏水质,同时,也是病原体的滋生地,很易引起鱼病的发生。
人为因素,也常常带来鱼病。主要是放养密度不当,和混养比例不合理,饲养管理水平低;机械损伤,违反饲养规则。放养过密,必然会造成缺氧和食料利用率低。混养比例不当,如同样数量花白鲢混养,会因花鲢性情温和,抢食能力不及白鲢,造成饵料不足,营养不良,抗病力弱,鱼多萎瘪,便为疾病流行创造了条件。投喂不洁变质的,或带有病菌、虫卵的豆饼、棉籽饼、菜籽饼以及腐败的水草等,就会引起鱼类肠炎病。拉网捕鱼、运输鱼种时操作不当,容易擦伤鱼体,引起病原体侵入,患赤皮病、水霉病等,在鱼类移殖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检疫,使病原体传播引起流行病。或将病死的鱼到处乱扔,或将病鱼池的水抽灌到其它鱼池等等,均会造成流行病。自开展集约化养鱼(网箱、流水、工厂化养鱼)以来,由于饲料营养不全,缺少某些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带来的营养病越来越多,突出的如脂肪肝、胆囊变大,胆汁变黑,肉质水分增加等,已成为集约化养殖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另外,生物因素,主要是各种生物传染或侵袭鱼体而致病(这些使鱼致病的生物体称为病原体),或由直接吞食或间接危害鱼类的生物引起。我国养殖鱼类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蠕虫类、蛭类、钩介幼虫、甲壳动物等。其中病毒、细菌、真菌、藻类、藻菌等在习惯上称之为微生物,它们引起的鱼病,称之为传染性鱼病。原生动物、蠕虫类、甲壳动物等称之为寄生虫,它们所引起的鱼病称为寄生虫鱼病。水鼠、水蛇、水鸟、蛭、水生昆虫、凶猛鱼类、青泥苔,水网藻等,统统称之为鱼类的敌害。
导致鱼类生病的内在因素,是鱼体的免疫力、抗病力。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仅有病原体的存在,而无感受性的机体,不足以形成疾病,或是机体对入侵的病原体有免疫性,鱼体也不会发病。如草鱼患肠炎病时,同池的花白鲢就不发病。白头白嘴病只在体长5厘米以下的草鱼体表发生,超过这一体长的草鱼,基本上不发此病。又如在同一池塘中,同类同年令的鱼,有的患病严重而死亡,有的患病轻可逐渐自行痊愈,有的则丝毫没有感染,鱼类的这种抗病力,是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
请您根据以上所介绍的一些导致因素,找出死亡原因,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具体的防治方法,在我网的农业科技栏目中有所报道,请您关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