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几年里肉鸽的养殖前景如何?
XX同志:
您好!
您所咨询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肉鸽饲养作为一种新兴的特种养殖业,目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如不充分认识并加以认真解决,必将偏离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
存在问题
一、品种混杂、退化,生产力下降。
目前我国饲养量最大的就是东南亚王鸽和杂交王鸽。经过几次大起大落后,现在肉鸽品种严重混杂,毛色不一致。体型、体重变小,生产、繁殖性能下降。
二、原粮饲喂,营养需要无标准,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虽然肉鸽养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对肉鸽的各种营养需要量的研究还没有象鸡、鸭那样普遍和深透,只有一些专家推荐的参考性标准。
三、乳鸽的销售不畅,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乳鸽去向主要是鲜活销售、食品加工、留作种用。乳鸽的消费主要在上海、广东、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等大中城市。深加工后的乳鸽销售也不容乐观。因此,乳鸽的消费市场还没被真正形成和开拓。目前饲养肉鸽能真正获益的主要还靠卖种,炒种。
发展对策
一、通过引导消费带动肉鸽的饲养和加工。
我国人口众多,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膳食结构正在得到改善,因此,乳鸽消费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加强舆论宣传和消费引导,对培育、扩大消费群体,挖掘潜在的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起点要高,要上规模,上档次。
肉鸽养殖必须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地方特色、区域特色。起点高,规模大,舍得资金、技术、人力、管理等投入,各方面精打细算,成本减少,可形成规模效益。
三、加强肉鸽产业化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特种养殖业不能搞小而全、封闭式的独立生产经营方式,应根据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要求,实行产、供、销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经营的策略,大规模地组织分工、分业生产,使资金、技术、人员、管理等相对集中地投入,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与规模效应,减少恶性竞争,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从而形成区域规模和区域特色。
四、建立肉鸽良种繁育体系
种鸽场的审批发证机关应严格把关,依法办事,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的要求,规范种鸽的生产、经营行为,杜绝无证经营、炒种及“是鸽就是种”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品种混杂的问题。种鸽场应采用科学、先进的管理、繁育、饲养技术,有明确的选育目标,建立健全完整、系统的档案制度。
关于肉鸽饲养方面的更多内容,请您关注我网的农网快讯、市场信息和农业科技等栏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