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身上出现烂块怎样治?
XX先生:
您好!
您所咨询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黑鱼是乌鳢的俗称。根据所描述的症状,我们还不能判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下面介绍目前乌鳢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一、出血病
(一)流行情况。出血病是乌鳢鱼种培育阶段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易引起成批死亡。每年的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流行适宜的水温27-30℃。由于放养密度过高,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等原因,常会导致此病的暴发。
(二)症状。病鱼鳍基、腹部、尾部等处有出血斑,鱼体暗黑而消瘦,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呈鲜红色,鳃丝发白,即呈“白鳃”现象,肠内无食,肠壁充血。
(三)防治。
1、提高水位,增加换水次数,增加红虫等喜食饲料的投喂。
2、全池泼洒生石灰,发病季节,水深1m的池塘,每亩用生石灰25kg,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以后每月至少一次,直至9月,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二、白皮病
(一)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乌鳢的夏花鱼种,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尤其是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或水质恶化,尤其是放了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病原菌更易滋生和繁殖,鱼体容易感染此病。死亡率高,可达50%以上,它病程短,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的时间。
(二)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严重时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游动不平衡。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平垂直,直致死亡。
(三)防治。
1、发病鱼池可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全池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为1mg/l。
2、发病鱼池用中药五倍子捣碎后,用开水浸泡,将渣汁一起全池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为3mg/L。
三、小瓜虫病
(一)流行情况。此病流行于春、秋季。对乌鳢的年龄无严格的选择性。小瓜虫病借助于胞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出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延,而逐渐减弱,水温15-20℃侵袭力最强。
(二)症状。病鱼皮肤、鳍条或鳃瓣上可见布满了白色小点状的囊泡,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病鱼游动迟缓,漂浮水面,鱼体不断与其它物体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三)防治。全池泼洒硝酸亚汞,水温15-20℃,使池水成0.1-0.2mg/L。
四、车轮虫病
(一)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乌鳢的鱼苗鱼种阶段。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以4-7月较流行,适宜温度20-28℃。池小、水浅、水质不良、饵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下雨等情况易于发病。
(二)症状。病鱼粘液增多,鱼体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游动缓慢,鱼体消瘦,呼吸困难而死。
(三)防治。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镁合剂(比例为5∶2)全池泼洒,使池水含药量达0.7mg/L。可用效地杀灭乌鳢鱼苗、鱼种体表和鳃上的车轮虫。
五、嗜子宫线虫病
(一)流行情况。此病在长江流域流行最为广泛,感染率高达90%,最早是冬季1月间,春季出现最多,到夏季后鳍上不再发现有成虫。
(二)症状。病原体为藤本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在乌鳢的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之间,雄虫寄生在鱼的鳔和肾内,一般肉眼看不出明显的症状。
(三)防治。
1、用3-5%的食盐溶液浸洗病鱼10-20分钟。
2、用晶体敌百虫(90%)和面碱混合泼洒(比例为5∶3)其浓度第一天0.2mg/L,第二天0.3mg/L。
六、萎瘪病
(一)病因及症状。夏花和成鱼养殖阶段都可发现。主要由于放养过密,饵料不足,使部分鱼种因得不到足够的饵料而严重消瘦,离群散游,不久萎瘪致死。病理鳃丝花白,严重贫血。
(二)防治。养殖中应尽可能做到放养鱼种规格均匀,密度适宜。饵料投喂均匀、适口、充足。当发现鱼患萎瘪病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增加营养,在疾病早期可恢复健康。
乌鳢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很强,只要养殖过程中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就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