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虫?
XX同志:
您好!
您所咨询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现将大麦虫的养殖技术简单介绍给您:
一.生活习性
大麦虫喜干燥,生命力强,并耐饥、耐渴,全年都可以生长繁殖,以卵--幼虫--蛹直至羽化为成虫的生育周期约为100天左右。温度在6℃以下时进入冬眠,其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8℃~30℃,39℃以上可致死;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70%较适宜。大麦虫的卵外表为卵壳,内层是卵黄膜,里面充满乳白色的卵内物质。卵期7-10天。在27℃-32℃下成虫产卵最多,每只成虫最高可以产卵1000粒左右,质量也高,19-25℃产卵只有500粒左右,低于15-18℃只有150粒左右,低于14℃很少交配产卵,低于10℃不交配产卵(目前有的人说产卵量仅为150粒左右不知是饲养技术问题还是品种问题)。大麦虫喜欢群集,室温13℃活动取食,5℃以上仍能生长,以25℃的温度生长最快,35℃以上则会造成大批死亡,幼虫和成虫有大咬小的残杀性(我们观察的结果是:在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的情况下、饲料缺乏的情况下),幼虫有时也把蛹咬伤。因此,要将同龄的虫、卵、蛹、成虫筛出,放在各自的容具中饲养。
幼虫生长过程中,体表颜色先呈白色,蜕第一次皮后变为黄褐色,以后每4~6天蜕皮1次,幼虫期共蜕皮6次。幼虫30日龄体时在饲料中化蛹,化蛹时将头部倒立在饲料中,左右移动摩擦头部进行化蛹,室温20℃以上,蛹经一周时间蜕皮变为成虫。
成虫刚羽化后翅白色而较软薄,1~2天后变硬转黑褐色。喜在夜间活动,爬行迅速,不喜飞行。羽化后一周产卵。
大麦虫幼虫每公斤约700--800条,雌雄比例6:4,可产卵雌虫有400条左右,每个雌虫产卵以最少300粒计算,经半年饲养可产幼虫120000条折合170公斤,考虑到养殖中的死亡和其他因素影响,以保守的方法计算也可得幼虫100--120公斤。
二、大麦虫的养殖设备。
大麦虫主要的设备是网筛和饲养容具。
网筛盒:供成虫产卵用,又是分离虫卵、虫体及饵料的工具。可用木盒框装上纱网,网孔3毫米。
容具:有柜、箱、池、盒等。网箱规格大小,依虫量多少而定,最大为70厘米×45厘米×18厘米为宜。容具内壁四周要求光滑,避免大麦虫爬出和防止蜘蛛、壁虎、蝉螂等虫危害。
三、养殖技术
饲养大麦虫的场所最好选择在背风向阳、冬暖夏凉的屋里,光线不宜太强,保持温暖,最适宜温度是18~30℃,相对湿度70%。夏季气温高时,洒水在地上降温;冬季要保温,以保证大麦虫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成虫的饲养:成虫羽化后6~11天开始产卵,先在饲养筐中底部放一个特制的筛子(筛子采用3目不锈铁丝制作,面积与筐底相等,主要的作用是快速分离成虫和卵块),在筛子上洒上成虫的食物,成虫产卵3天后,将下面的筛子提起,轻筛一下,虫卵和麦麸等就全部掉下去,筛子上面剩下的就是全是成虫,马上将筛子连同成虫放入另外一个养殖筐中,加入成虫的饲料继续给成虫产卵(成虫就是产卵在饲料中的),如此周而复始;一周后孵出幼虫,把小大麦虫倒在盛有麦麸的饲养容具中饲养。也可将成虫放在一张白纸上,撒些糠麸在纸上,任成虫产卵,每隔二三天换纸1次,成活率一般有90%以上。这种操作方法大约10天应给成虫换料1次,换下的料中可能有卵料,不要马上倒除,集中放好。
每次取卵后要适当地给成虫添加青料和精料,及时清理废料或蛹皮。饲料配方饲喂方法见后面介绍。
成虫喜欢晚间活动,至晚多喂,青料可直接投放在饲养容具中,让大麦虫自由采食。
发展的前景:由于大麦虫生产养殖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在我国尚未形成规模产量,而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尤其是近年以金龙鱼、银龙鱼为代表的名贵大型捕食性观赏鱼的迅速发展,以及一些肉食性名贵水产的需要(甲鱼、黄鳝、石蛙等)亟需大麦虫这类个体较大的活体饵料进入市场。活体饵料种类的多元化和产量的提升,是促进各类特种养殖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政府及社会对特种养殖业都十分关注并投入巨大精力,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引种的问题建议在本网“市场信息”的“供求热线”栏目中查询或发布求购信息。
以上内容和建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