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在水塘养鱼的注意事项?
XX同志:
您好!
您所咨询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池塘养鱼的主要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是养殖品种的选择,即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自然环境、鱼类的生物学特点、自然饲料资源、水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
2、池塘环境条件及其改良,这里有新开塘和老塘的区别。一般成鱼养殖池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分开且方便,水深在1.5—2米,面积在3—10亩,池底淤泥厚度在20厘米左右,通电且交通方便。对不符合要求的池塘有条件的则可进行一定的改造。另对高产养殖池则应配套机械设备。
3、根据养殖的品种,确定所需的饲料种类和质量,投饵一般做到“四定”(即定时、定点、定持和定量),多数温水性鱼类在水温15℃以上开始投饵,在6—9月为生长和投饵的旺季。如混养滤食性或杂食性鱼类,则必须考虑施肥(基肥和追肥)培育饵料生物以供鱼类摄食。
4、如成规模养殖则最好是苗种的培育自己配套,至少主养鱼应如此。鱼种的培育多以单养或少量混养其它鱼(主要是花白鲢),如是肉食性鱼类则应混养大规格的滤食性鱼,同时多数水质要求高些。滤食性鱼类则可以施肥和适量投饵相结合。鱼种培育的池塘条件和技术要求相对比成鱼要高些。
5、池塘成鱼养殖技术主要是:“水”——即池塘的环境条件和水质条件,应符合要求;“种”——即养殖的鱼种,包括齐全的规格、优良的质量和充足的数量;“饵”——即养殖的饲料和肥料,要符合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配合饲料要根据鱼类不同的生长发展阶段配制不同的饲料投喂,施肥一方面可直接作为一些鱼的饲料,也可培育天然的饵料生物以供摄食;“混”——即合理的混养,池塘成鱼养殖必须混养,可充分利用水体和饲料以获得较大的收益,混养要充分考虑各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也要考虑到竞争的一面;“密”——即一定的养殖密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密度,才能获得高产高效,养殖的密度可根据自然环境、饲料资源、技术、管理水平、鱼的规格等方面来确定;“轮”——即轮捕轮放,在养殖过程中期,将达到上市规格的鱼捕出上市,既可减轻池塘压力加速存塘鱼的生长,又可回笼资金均衡上市;“防”——即病害的防治,对于各种养殖病害应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要针对性用药;“管”——即日常管理工作,这是养殖的最关键,“三分养、七分管”即体现这一点,日常管理包括:水质管理、饲料肥料管理、病害管理、机械管理、巡塘、捕获等;“机”——即合理使用养殖机械,高产养殖必须配备养殖机械。
越冬注意事项:
1、越冬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多数鱼需要越冬。而在温州文成则多数温水性鱼类是不需要越冬的,可将进行鱼屯养,即冬季池塘的载鱼量可达平时的2—3倍,可选择适当深一些池进行屯养,不屯养也可以。在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冬季是进行捕获和放养的最好时机,水温低,适合于鱼的运输和分养。
2、而热带鱼或亚热带鱼在文成需越冬,即水温下限在12—15℃以上的鱼类,可在温室内或塑料大棚内越冬,供热可用地热、烧煤、烧柴油。需越冬的鱼其成本相对要高,而且越冬期间的水质控制和病害防治也是关键环节。
3、1米水深的池塘水温与空气温度差要根据季节、冷空气降温速度、持续时间和是否下雨来考虑,一般来说水温与气温相比有一个“滞后”效应,即空气温度的上升和下降比水温要快(水的比热大)。夏季最高温度出现在气温,冬季最低气温也出现在气温;夏季一定深度的池塘有温跃层,即上下温度不同(白天上高下低,晚上渐趋一致),冬季最冷结冰时,低层水温仍有4℃(因水在4℃时密度最大)。冬季12—1月在降温过程中表面水温下降时冷水下沉,整个水体在运动,但降到4℃时再降温水则不会再下沉。故气温与水温差几度主要取决于降温持续的时间,时间越长则整个水体的降温越大,而下雨或大雨则加速该过程的实现。
更多的内容,请您关注本网的农业科技等栏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