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初至9月初,梅山镇金山村张家权、卫永如等11户养鸭户先后分5批从合肥板桥禽苗大市场购回的1.4万只雏鸭,从购回后的3-5天开始陆续发病,抗菌素类药物预防治疗无效,造成大批死亡。发病高峰期间,户均每天死鸭40余只,结止9月5日,11户养鸭户共计死亡鸭3500余只,占同期饲养量的25%。9月6日笔者前往调查了解疫情,采集病鸭剖检、送检,在省兽医工作站专家的指导下,提出了诊断性的防治措施,10天后,疫情得到了控制。至10月初,11户养鸭户原存栏鸭及再次购回的鸭苗没有再发生类似疫情流行的现象。现将本病的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1、流行病学调查。此次疫情从8月初开始,以雏鸭为主(6-20日龄),发病从购回鸭苗后的3-5天(大约6-10日龄)开始,发病初期未见任何临床症状就有死鸭情况(一般头一天正常,第2天早晨就发现有病死鸭),后陆续发病,高峰期时养鸭户户均死鸭可达30-50只。发病后用过氟哌酸、鸭疫灵、复方SMZ等药物,治疗无效。
2、临床症状调查。病鸭体温升高42℃以上,精神萎靡,不愿随群运动,喜卧地或独立呆立,食欲减退或废绝,眼半闭呈昏迷状态,呼吸困难,有腹泻现象,颜色呈白色或灰白色,一般经过期不长,数小时至4天左右死亡,死前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态。10日龄内雏鸭发病死亡率可达到82.3%;11-15日龄鸭发病死亡率可达30.6%;12-20日龄发病死亡率可达20.3%,20日龄以上死亡很少占3.5%。
3、病理解剖变化。剖检病鸭4只,其中有3只肝脏呈现肿大,质地柔软,外观呈淡红色,胆囊肿大,充满胆汁,有1只病鸭肝变化不明显。4只病鸭肾脏均充血肿胀,胃、肠、嗉囊等均无明显病理变化。
4、防治。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变化,省兽医工作站专家疑诊为鸭病毒性肝炎,建议用康复鸭血清对病鸭进行早期治疗,对无母源性抗体的雏鸭用弱毒鸭肝炎疫苗注射;如无效果再送病鸭进行检测。根据专家提供的方案,我们随及采取紧急预防治疗措施,对发病鸭群中尚未康复的刚刚开始发病的鸭用康复鸭血清进行早期治疗(每只病鸭注射血清0.5毫升,对后期进的鸭进行鸭肝炎疫苗注射预防,10天后病情得以控制,后进批次的鸭再未发生此类疫病。
(来源:《安徽农业》2004.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