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圣华山东省单县水产局技术站
1水产养殖药害的成因
受诸多因素影响,譬如药物的滥用,使用低劣假冒药物,使用方法不当或用量过大,以及使用违禁药物和投喂变质饲料等都是直接引发水产养殖药害的主要因素,现分别介绍如下:
1.1滥用药物
当前在鱼病和其他一切水生动物疾病防治过程中,常受到养殖技术水平的高低及仪器设备完备等因素的制约,给疾病的监测和诊断带来诸多不便,造成盲目用药、滥用药物的概率增大。结果病原微生物等病害未杀灭,反而产生药害。甚至有些养殖者为图捕捞的方便(特别是较大型水域),常常利用抛投药物的方式进行捕捞作业。
1.2使用违禁药物
违禁药物因对人、畜和其他动物都能产生药害而被淘汰,但有些养殖者继续使用或将人、畜的违禁药物应用于防治鱼病,如五氯酚钠、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磺胺胍、磺胺二甲基嘧啶、鱼藤精等,有的甚至将剧毒农药用于水产养殖的病害防治中,产生的药害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1.5使用劣质药物
当前广泛使用的水体消毒剂、灭虫类药物相当一部分具有不稳定性,当存放超出使用有效期限,特别在包装不合格或受潮、高温时,药物效力大大降低,或发生质变,根本无使用价值。有些经销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仍经营低效劣质,甚至假冒伪劣药物。为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养殖者不得不加大药物用量,有的少则几倍,多则十几倍超量使用。
1.4药物用量不当
任何药物都具有防治病害的标准用量,凡超标准或低标准使用均属用量不当。药物用量不当主要由3方面原因引起:一是预防与治疗时药物用量有明显的区别,预防时的用量常常是治疗时的l/5~l/2,可有些养殖者将防病时的用量加大到治疗用量,既造成药物的浪费,又产生药害;二是在进行水体灭菌消毒时,首先应测量水面或水体的大小,然后确定用药量。目前情况下,大多靠目测与推算来确定水域的面积与水深,准确率极低,相应地就极易造成药物用量不当;三是投喂药物一般是依据鱼类体重来确定投药量的,当推测数量与实际体重相差太悬殊时,就会导致药物的用量不当。
1.5使用方法不当
用来防治鱼病的药物大致可分为外用与内服两大类型,有些养殖者通常将外用药当作内服,不仅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发育,达不到理想疗效,药物毒性还会残留在鱼体内;另一方面,如同时使用或混用2种以上药时,必须做到慎重,否则,在混合中,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不仅降低药效,还会降低水产品品质。
1.6投喂不洁饲料
近几年商品饲料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些饲料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在渔用饲料中超标添加动物生长激素和一些微量元素,形成饲料污染源,再加之目前国内饲料质量总体水平还较低,一些生产原料如鱼粉、血粉、肉骨粉等污染率高达20%以上,成品料受沙门氏菌、黄曲霉素、霉菌及氟、铅、砷的污染程度也较大。
2防治措施
在生产养殖工作中,鱼病的防治应更新观念,提倡“绿色养殖”,紧紧依靠调整和优化水产品品种结构,结合抓好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加水产养殖的科技含量,加大药害防治力度,提高防治效率。
2.1健全和加大药物监督力度
目前防治病害的渔用药物种类繁多,品种也不断更新,与现阶段较为落后的药政监督管理不相适应,形成了药物的生产、销售与使用比较严重的混乱现象。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健全药政监管体系,加大药物监督力度,依法治理渔用药品市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对允许使用的水产药物,要加强其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制订渔用药物标准应首先考虑安全指标,同时也应考虑用药量、鱼体残留量和停药期等,确保渔业药物标准与国际接轨。
2.2推广和普及健康养殖模式
2.2.1建立健全水产良种生产体系。水产优良品种既具生长优势,更具有明显的抗病优势。因此,培育和改良新的优良养殖品种,是实施健康养殖发展的主攻方向。目前绝大多数鱼苗孵化场因设备陈旧,亲鱼使用时间过长,种质严重退化现象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设施良好、技术先进的现代化良种基地,大力引进培育名特优新品种,如近年来所引进的淡水白鲳、南方大口鲶、美国胭脂鱼、澳州龙虾、埃及塘角鱼、颖鲤、彭泽鲫等品种,在一般的饲养条件下,发病少,成活率高。尤其是通过杂交组合转基因等先进生物工程技术,先后培育出的三元杂交鲤、工程鲫,以及抗病草鱼苗种,几乎不需用药物防治,同样可获得高产高效。
2.2.2加强渔用颗粒饲料的推广应用。渔用颗粒饲料营养丰富、全面,其优越性一是可以极大地减少池塘底泥淤积,避免对养殖水体的污染,控制水体中病原微生物量,达到稳定水质的目的;二是渔用颗粒饲料回报率高,能大大缩短鱼类的养殖周期,据测定利用颗粒饲料
养殖的鱼类体质健壮、抗病力强。因此,渔用饲料企业所制订的饲料质量标准既要考虑配方科学,营养全面,经济合理,又要考虑安全卫生指标,不得危害水产动物和人体健康,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2.5加强防病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3.1大力推广中草药防病技术。在使用中草药防治疾病过程中,只要正确掌握用量和使用方法,对水环境和水产品不会造成污染,完全可以替代违禁药物,具有药源广,成本低,无污染,疗效好等特点,有推广使用价值。如水花生及“三黄粉”(即大黄、黄柏、黄芩)可用作防治由呼肠弧菌引起的鱼类出血病;用菖蒲、枫树叶可防治由真菌引发的水霉病;用大蒜、生姜、穿心莲、车前草等可防治由细菌引起的草鱼“三病”(赤皮、烂鳃、肠炎);用蓖麻、板蓝根、青木香可防治甲鱼的鳃腺炎;用辣蓼、苦楝树叶、樟树叶、博落回可防治寄生性疾病等。
2.3.2大力推广免疫防病技术。免疫防病是近几年来研究的主攻方向,它包括筛选抗原性强的免疫原,研究各种鱼类疫苗的制备方法,摸索最方便有效的免疫途径,探讨养殖对象的应激反应。我国自70年代就开始草鱼组织浆灭活疫苗的制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由当初的草鱼灭活疫苗进而到草鱼亲本的免疫,以及精液浸泡疫苗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目前认为用药物难以控制和治愈的鱼类暴发性疾病及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免疫苗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2.3.3大力推广生态防病技术。生态防病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讨养殖对象与其养殖生态环境和其他生物种群的关系,缩短养殖周期,实行轮养和混养的养殖模式,以达到控制病害的产生、流行和蔓延。如在鱼病的防治方面,探讨最佳的饲养管理方式(实行分级饲养、改善养殖水质、适时换水等),清除池塘过厚的淤泥,铲除杂草,杀灭软体动物和野生杂鱼等中间宿主,有效地控制病原体。养殖水环境的调控主要是规范鱼池建设,科学调节和管理水质,以及生石灰、过氧化钙、稀土、有益的微生物(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噬菌体等)制剂的合理利用,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降低鱼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