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鹅业被公认为极具市场潜力的投资项目。近日,本报记者就我省养鹅业的发展情况采访了安徽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的姚凤英和许月英两位专家。
姚凤英认为,我省是农业大省,自然地理条件较适宜发展养鹅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致富渠道不多,养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养鹅的成本相对较低。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畜牧业结构来看,节粮型的养鹅项目无疑是较佳选择。
专家介绍说,在市场行情一路看好的情况下,我省养鹅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较难令人满意。成规模的大型现代化养殖基地少,产业化程度低,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模式未形成,养鹅业的经济效益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品种改良发展滞后,我省在这方面的科技投入不够,各项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影响了养鹅业的发展,我省的主要鹅品种———皖西白鹅,繁殖性能较低,因此种鹅少,价格居高不下;其次,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没有大面积的草场提供放牧场地,自然难以实现规模养鹅;第三,鹅产品的开发项目缺乏。目前我省除了皖西白鹅鹅绒出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外,其他加工项目的开发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很多个体农户因为害怕市场风险而不敢养鹅,如果能有适销对路的鹅加工产品,既能提高养殖效益又能规避肉鹅市场低迷时的市场风险,激发农户养鹅的热情。
许月英认为,如何抓住市场商机创造效益,加快养鹅业的发展步伐,当务之急有三点必须得以解决:一、要解决草场问题,政府部门应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开展种草养鹅;二、加大科研力度,改良品种,提高鹅的繁殖率,降低种鹅成本。同时应延伸鹅产品链,开拓适销鹅产品加工项目。三、政府应大力扶持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引导他们发挥桥梁作用,变各自为营的盲目养鹅为紧盯市场的理性养殖,促进养鹅业朝产业化方向发展。
专家们还提醒广大养殖户:要提高养鹅的经济效益,必须树立科学的养殖理念,破除一些传统的错误做法,在鹅品种选择、饲料营养的添加以及疾病防治上多下功夫。同时,农户还应增强市场意识,根据市场信息调整养殖思路。
(来源:现代农村报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