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其病毒引起的一种危害幼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常以法氏囊肿大、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近几年来,临床上出现的多为非典型病例。
流行区域及特点饲养老区特别是养鸡比较集中的地方,鸡群的发病率可在90%以上,接种疫苗对该病的预防效果不佳,二免后的鸡群仍可暴发该病,并且病程较长,用药不当可重复发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后通常继发盲肠球虫病、大肠杆菌病等,从而加重病情。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报道分离出法氏囊病毒变异株,其致病特性以出现亚临床型症状为主,没有经典毒株所致的高死亡率及典型的腿肌出血等症状,最典型的病变是病鸡法氏囊迅速萎缩,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用常规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免疫的鸡群受到变异毒株侵袭时,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是当前某些地区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突出特点。
易感动物:主要为鸡,但也有鸭、鹅、火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报道。
发病日龄:最小发病日龄为5日龄,最大发病日龄为210日龄,发病日龄主要集中在10~40日龄。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生多集中在4~10月,特别是夏、秋季,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球虫病多发,鸡群往往在未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前就已经发生球虫病,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北方,每年秋天使用刚刚收获的玉米作饲料,由于玉米含水量大,引起饲料潮湿、发霉,产生黄曲霉毒素,鸡采食后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临床及病理变化特点病鸡精神委顿,畏寒,虚弱,羽毛蓬乱,缩头,闭目,两翅下垂,蹲伏在地上,走路不稳;排黄色水样或白色的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体温高;临死前痉挛、抽搐,表现为腿直伸、翅振颤症状。
剖检时可见胸肌、腿肌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法氏囊水肿、出血,扁桃体肿胀、溃疡,肌胃与腺胃间有暗褐色出血带,肾轻度肿大、苍白,内有尿酸盐沉积。
发病原因变异毒株或亚型的存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由于其结构特性,容易产生新的血清型或原始血清型的变异株。而据报道,我国的商品疫苗对这些变异株和超强毒株保护率只有10%~70%。养鸡环境的严重污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非常稳定,一般消毒药物不易将其杀死。因此,在被污染的养鸡场,此病毒可长时间存活,并在雏鸡接种疫苗后而未产生免疫力时侵入鸡体,使之发病。在生产中,在首免或二免后鸡发病,常与此有关。疫苗选择不当:过早使用毒力较强的活疫苗免疫,引起免疫抑制甚至诱发传染性法氏囊病;灭活疫苗具有免疫保护力强、免疫期长的特点,安全无毒,特别适用于种鸡;
使用单价疫苗免疫不能使鸡产生较好的免疫力。因此,在选择疫苗时必须根据当地的疫情选择疫苗。母源抗体的影响:雏鸡群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何时进行免疫的重要因素。在使用同一疫苗的前提下,母源抗体水平低时可以在日龄较小时进行疫苗接种;母源抗体水平高时,推迟免疫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另外,雏鸡母源抗体水平差异性大小是直接影响雏鸡免疫接种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雏鸡母源抗体差异性越小,免疫效果越好,反之效果越差。操作失误:如配制疫苗的水含氯及其他消毒剂,用金属容器盛疫苗或水中金属离子过高,鸡饮水免疫前停水时间不够或饮水槽不够,致使鸡不能喝够足量的疫苗;配制好的疫苗受到阳光直射或饮水时间延长等都会降低活毒的数量,从而影响免疫效果。最好使用滴口免疫法。
(来源:河南科技报作者:崔国运段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