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种培育
刚出膜的鱼苗身体透明细长,全长9.5~11.0毫米,靠卵黄囊供给营养。鱼苗此时静卧于池底,出膜后第6天开始作水平游泳,全长增至14毫米,卵黄囊因被吸收而逐渐缩小。出膜后第11天,鱼苗开始摄食。开口饵料可以是熟蛋黄,每万尾鱼苗每天只需一个蛋,每隔3小时投喂一次。当然,投喂以轮虫为主的活饵料效果最好。鱼苗长至1.9~2.0厘米时,可以投喂枝角类等较大型的浮游生物,同时可以兼喂水蚯蚓;长至2.5厘米时,可以投喂水蚯蚓或鱼肉糜。此阶段适宜在水泥池或网箱中培育。初始密度2000~5000尾/平方米,逐步分疏。到3厘米时分疏到100~200尾/平方米。
鱼苗出膜一个月左右,全长已达3~5厘米,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此时可转入池塘中培育,面积1~2亩,水深1.2~1.5米。放池前,经毒塘施放基肥,培育天然适口饵料生物,并兼喂水蚯蚓、鳗料或花生麸等精饲料。
二、成鱼养殖
由于胭脂鱼具有食性杂、抗病力强、适应范围广和性温驯等特点,池塘养殖,无论采取单养或混养方式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1.鱼种放养
单养时,每亩投放大规格鱼种(50~100克/尾)400~600尾,另外少量地补充些栖息水层和食性等方面互补的其它品种,以充分利用水体和饲料。
混养时,每亩放养量约200~300尾,其它混养鱼如鲢鱼可投放200尾,鳙鱼、草鱼、鳊鱼等各30~50尾。也可作为搭配鱼类部分地取代鲤、鲫等底层鱼类,小比例地放在其它养殖池,增加池塘养殖效益。
2.饵料及驯饲
成鱼养殖阶段可根据饲料来源,因地制宜地主投当地易获得的螺蚌肉、小鱼虾、畜禽内脏或人工培育的陆生蚯蚓、蝇蛆等鲜活饵料,以降低养殖成本。大规模养殖时,可通过诱食、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根据胭脂鱼对饲料中粗蛋白和粗脂肪要求均较高的特点,配制适宜的人工配合饲料。驯食的方法也很简单:驯食开始,以水蚯蚓浆或鱼肉糜作诱食剂,拌合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待鱼稳定摄食后,逐日减少诱食剂比例,约经7~10天可不加诱食剂,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3.投饵率
胭脂鱼全年均有摄食行为,只是不同季节摄食强度不同。因此,在不同季节的日投饲率也有所差异。一般4~5月日投饲量按体重3%~5%,6~8月按5%~8%,9~10月按3%~5%,11~12月按1%~2%,1~3月少量投喂。如投给的饲料全部为鲜湿性饵料,则日投饲率还要相应提高2%~3%。在实际养殖中,每日投饲量还应据天气、水温、溶氧及池鱼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依照“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原则,保证饲养鱼吃匀、吃好、吃饱。
4.日常管理
养殖过程中,每天巡塘3次,观察池鱼的摄食、活动和池水变化等情况;检查进排水设施,尤其在天气骤变和暴风雨来临之际,要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勤洗饵料台,每天及时捞出水中残饵、污物,防止水体污染。每周可一小换水,换注新水1/3;半月一大换水,换水2/3。随着鱼体长大,水质渐浓,适当增加换水次数,高温季节更应每天进行换水,并定时开动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丰富,要求水质清爽,透明度在30~50厘米左右,溶氧达3毫克/升以上。此外,养殖者在定期泼洒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药物调节水体的同时,也不妨向池塘施用光合细菌、EM菌液(有益微生物菌液)等改良剂,这对改善池塘底层供氧和改良水体环境十分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