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池中微囊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花,江、浙一带群众称之为“湖靛”,两广称“藕”,福建称“铜绿水”。当微囊藻大量繁殖,死后,蛋白质分解产生羟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不仅能毒死水产动物,就是牛、羊饮了这种水,也能被毒死。何家菀等(1988)报道,用反复冻融的微囊藻细胞糊对体重20-25克的小白鼠进行腹腔注射,最低致死浓度为100毫克/千克;用匀浆抽提,离子交换层析及高压液相层析纯化的毒素,最小致死量约为1毫克/千克;这毒素为肝毒素,可引起肝充血、肿大;纯化毒素在230和240纳米有吸收肩峰,对热稳定,加热时碱性比酸性稳定。微囊藻喜生活在温度较高(10-40℃,最适温度为28.8-30.5℃)、碱性较高(pH值8.9-9.5)及富营养化的水中。蓝藻大量繁殖时,在晚上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消耗大量氧气;在白天蓝藻进行光合作用时,pH可以上升到10左右,此时可使鱼体硫胺酶活性增加,在硫胺酶作用下,维生素B1迅速发酵分解,使鱼缺乏维生素B1,导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系统失灵、兴奋性增加、急剧活动、痉挛、鱼体失去平衡。对产卵用的亲鲤鱼都可以引起死亡。
2.防治方法
(1)池塘进行清淤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在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饲料,采用投饲机投喂,管理好水质,不使水中有机质的含量过高,水的pH保持中性或弱碱性,可以控制微囊藻的繁殖。
(3)在清晨藻体上浮集聚时进行捞除,并用生石灰打成粉,洒在藻体上,连续洒2-3天,可以杀死过多的微囊藻。
(4)全池遍洒硫酸铜或螯合铜,每立方米水体放0.7克,或硫酸铜0.5克和硫酸亚铁0.2克。在洒药后应开动增氧机,或在翌日清晨酌情加注清水,以防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