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季节对养殖者来说应该是一年中最轻松的时候,但勤劳的养殖者却会利用这段空闲时间进行池塘改造、清整,有条件的养殖者会冬放鱼种,以求第二年有个更好的收成。本文总结了冬闲季节进行池塘改造和放苗的措施,供养殖者参考。
1.成鱼养殖池有什么要求?怎样进行池塘改造?
良好的池塘条件是获得养鱼稳产高产的关键之一,对稳产高产鱼池的要求如下:面积适中,以5~10亩为好;池水较深,一般在2.5米左右;有良好水源和水质,注排水方便;池形整齐,堤埂较高、较宽,池底平整不渗水,洪水不淹,便于操作,并有一定的面积种植饲料作物。
对达不到上述要求的鱼池,可按上述要求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造。
(1)小改大
将原来的小塘,通过拆埂并塘,扩大成2~6亩的鱼池,大的可达7~10亩。
(2)浅改深
将原来浅的池塘挖深,达到水深2.5米左右(池深3~4米)。
(3)死水改活水
将不与河道相通的死水塘改造成有一条埂与河道相通的活水塘。
(4)低埂改高埂
池埂加高加宽,做到大水不淹,防止逃鱼,且有利于操作和交通。
有些旧鱼池有渗水和漏水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底质不良引起的,常用的改造方法是在池底铺黏土或壤土40~50厘米,如池埂边也严重渗漏,还应加30~40厘米的黏土或壤土贴边,铺底和贴边都要打夯压实。有些地区结合施肥向已灌水的池塘泼洒塘泥,这也是改造渗漏水池塘的好方法。有些靠外河的漏水池塘,可采用池堤中间筑挡水墙的方法来解决漏水问题。
2.怎样进行池塘的清整?
池塘经一年的养鱼后,底部沉积了大量淤泥(一般每年沉积10厘米左右)。故应在干池捕鱼后,将池底周围的淤泥挖起放在堤埂和堤埂的斜坡上,待稍干时应贴在堤埂斜坡上,拍打紧实,然后立即移栽黑麦草或青菜等,作为鱼类的青饲料。这样既能改善池塘条件,增大蓄水量,又能为青饲料的种植提供优质肥料,也由于草根的固泥护坡作用,减轻了池坡和堤埂的崩坍可能。
在放养鱼种前可用生石灰、漂白粉或茶籽饼等药物消毒。其中生石灰清塘消毒效果最好,不仅能增加池塘中钙质,且有直接施肥作用。消毒宜在晴天进行,干法消毒每亩用生石灰50~75千克,塘中需留6~10厘米深的水,带水清塘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125~150千克,要求将生石灰撒布均匀,并充分搅动,以增强消毒效果。
清整好的池塘,注入新水时应采用密网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池内,待药效消失后,方可放入鱼种。
3.如何确定鱼种的放养规格?
鱼种既是食用鱼饲养的物质基础,也是获得食用鱼高产的前提条件之一。优良的鱼种在饲养中成长快,成活率高。饲养上对鱼种的要求是:数量充足、规格合适、种类齐全、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鱼种规格大小是根据食用鱼池放养的要求所确定的。通常仔口鱼种的规格应大,而老口鱼种的规格应偏小,这是高产的措施之一。但由于各种鱼的生长性能、各地的气候条件和饲养方法不同,鱼类生长速度也不一样,加以市场要求的食用鱼上市规格不同,因此,各地对鱼种的放养规格也不同。如青鱼要求达2.5千克以上才能上市,其鱼种的放养规格需500~1000克的2龄或3龄鱼种;又如鲢、鳙鱼要求的上市规格为750~1000克,则需放养100~150克的1龄大规格鱼种,为使鲢、鳙鱼做到均衡上市,上半年就有750克以上的成鱼上市,可将1龄、2龄鲢、鳙鱼密养,使其第二年达到特大规格(250~450克)鱼种,供鲢、鳙鱼第三年放养用。广东地区鱼类生长期长,可采用稀养方法,使鲢、鳙鱼当年长到150~500克,供翌年放养用。
4.池塘成鱼何时放养鱼种?
池塘饲养食用鱼的鱼种放养有两个时间和季节。第一个时间、季节是每年的11月底至12月上中旬,即秋末、冬初。这个时间、季节水温在6~15℃之间波动,适合鱼种拉网、运输和放养。因此,此时是鱼种投放的主要季节,需要不失时机地销售食用鱼,清整池塘,注入池水,投放鱼种,准备越冬,以便翌年开春后,早开食、早生长。
在生产中,往往由于食用鱼滞销或其他种种原因,如鱼种配套不完善,在主要放养季节贻误了鱼种投放或投放不完全,只有往后推迟到冬末春初,即每年的2月中下旬至3月初。冬季,水温在0℃左右,不适合鱼种投放,这是应该避开的季节。
我国南北纬度跨越大,所以南方和北方鱼种投放的时间、季节相应分别延后和提前。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尽早计划,尽早放养,以便鱼体有一个恢复、适应和越冬过程。
5.如何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影响成鱼养殖产量和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选择合理的放养模式固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鱼种放养密度既影响养殖的群体产量,也影响个体的生长速度乃至养殖的效益。如放养过稀,则不能充分发挥池塘生产潜力,产量低下,经济效益差。如放养密度过大,不仅个体生长缓慢、饲料转化效率差、养殖成本高,而且养成的鱼个体小,影响商品率,甚至可能造成池塘缺氧死鱼,降低产量,经济上不合算。
在养殖生产中,应根据池塘条件、饲料和肥料来源、放养鱼类的种类、规格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等情况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1)池塘条件
有良好的水源和排灌设备或有增氧机的池塘,鱼种可适当多放,这样能经常注换新水,改善池塘水质,保证较高密度下鱼类的正常生长。即使发生缺氧浮头,也可及时开动增氧机或注水解救。水源条件差或缺少排灌设备的鱼池就应该稀放,防止因水质条件差影响鱼类生长、甚至缺氧造成死鱼。亩产鱼500千克以上的池塘水深必须在2米以上,并有较好的注、排水条件或增氧设备。
(2)饲料、肥料供应情况
如能常年保证放养鱼类对饲料、肥料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可以适当提高放养的密度,否则应稀放,以免因饵、肥不足,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
(3)鱼的种类和规格
不同种类的鱼,其放养规格、生长速度和养成食用鱼的大小也不同,因此,放养密度也不同。规格较大的青、草鱼比规格较小的鳊、鲫、鲮鱼放养尾数少,放养重量要多,不同规格的同种类鱼也是如此,底层鱼为主可以密些,上层鱼为主应稀些。
(4)管理水平
养鱼技术水平高,设备条件好,管理精细,放养量可大些,否则放养量应稀些。
(5)历年养鱼情况
如上年鱼类生长良好,饵、肥系数不高,浮头不严重,说明放养密度比较适宜或可适当增加,如鱼类生长差,说明放养密度偏大,第二年应适当降低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大小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如原来认为放养过密的池塘,经过改善池塘条件,增加投饲、施肥,原来的放养量就显得不大了。所以,生产中应创造条件,调整放养,做到合理混养、密放,达到提高产量和养殖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