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工,水产养殖科班出身,具有多年水产一线技术养殖及服务经验;行业中首本通过众筹方式出版的水产百科书《虾工虾聊》作者,农财宝典专栏作者。
在水产养殖中,益生菌几乎是一个使用最为普遍的产品,但是认知上却存在很多似是而非的地方,例如益生菌的数量。我们如果留意人用的生物制剂比如双歧杆菌片剂,大多数含量是每克几百万到几千万个菌,低温保存,且价格极高,人喝的乳酸菌奶,益生菌含量也仅每克几百万个左右,标有含活菌的乳酸菌奶,绝大多数都是需要低温保存的。
俗话说,“不去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这句话套在水产上简直就是“不看水产的益生菌,都不知道我们的水产科技这么发达”:标示的菌含量基本上10亿/克起,而且还可以常温保存,相比之下,价格简直便宜得让你怀疑人生。而且越是小作坊式的粗制滥造的小厂越敢往高了标,菌含量动不动标几十个亿每克甚至上百亿每克含量,恨不得像那些通货膨胀得离谱的非洲小国家的货币,面额上列一长串零以壮声势。
虾工曾有幸参观个一个“夫妻档”的“益生菌生产作坊”,上午在楼顶一个大桶倒进点菌种和培养液,晒个半天马上灌装,灌装完一贴标签,50亿每克。我当时就纳闷了:“哥们,测都不测直接上50亿每克的标签,也不怕查!”那哥们悠悠的说:“反正这样干好几年了,这都标的非药品,也不知道归谁管,反正没见人查过,这批标签都用了好几年了,还有点后悔当年标低了,准备用完这批标签开始印新的就标百亿每克的……”
市面上的益生菌往往都是标注非药品,目前还没有完整的、配套的评价程序和管理规范,包括益生菌的安全性评价、审批和检测程序、标签标识、生产和质量管理等等,都比较混乱,监管缺失。或许是因为本人孤陋寡闻,市场上我还见到几次质监局等相关部门针对饲料的抽检,但对水产益生菌的检测我还真没见到过,饲料尚有生产和检测的国家标准,但目前水产品的益生菌生产和检测都还没有国家标准可依。
而且目前常用的一些活菌检测计数方式也存在诸多局限。比较常见的益生菌检测方式为平板计数法:将稀释后的菌液平涂在培养皿中,培养后计算单位体积中的细菌群落总数(CFU),然后反推出活菌的含量(也称活菌计数法),但是该计数方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没办法区分杂菌和目标活菌。此外,培养基的配制、培养方式(细菌的厌氧或喜氧特性)等因素致使部分活菌没能生长繁殖形成菌落,或者是有可能两个或以上的细菌在一起只形成一个菌落,造成计数不准。其它的一些计数方式也都各有局限,比如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很难识别颗粒、死菌体和杂菌、计数误差大;荧光定量PCR方法:操作精细繁琐、成本高、不能识别杂菌及死菌体的干扰。
对于养殖户来说,就更难直观判断菌的质量了。以至于益生菌产品的标签上菌含量也就成了很多人看重的依据,但是菌的含量及数量真的是越多越好么?我们下期继续开聊菌的数量、质量等相关问题。
1.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2.作者:虾工;
2.农财宝典水产版微信号:ncbd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