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钩介幼虫寄生于鱼的鳃、嘴部、鳍和皮肤上引起。
病原:虫体略呈杏仁形,有二片几丁质壳,每瓣壳片的腹缘中央有一个鸟喙状的钩,钩上有许多小齿,背缘有韧带相连。从侧面观,可看到闭壳肌和四对刚毛。在虫体中央又一根细长的足丝。
蚌的受精和发育在母蚌的外鳃腔里进行,受精卵发育为钩介幼虫后离开母蚌漂浮于水中,一旦和鱼体接触,就寄生在鱼体上,吸取鱼体营养进行发育、变态,成为幼蚌,然后破包囊而沉入水中,居底栖生活,长大为蚌。
症状钩介幼虫能寄生于各种鱼类;但主要危害草、青鱼。该有虫用足丝黏附在鱼体上,用壳钩钩在寄生部位,引起周围组织发炎、增生,形成包囊而将幼虫包在其内,包囊外观呈乳白色或米黄色小点状,本病对饲养5-6天的鱼苗和体长1.7-2.7厘米的夏花鱼苗影响较大,寄生在嘴角、口唇或口腔里时,使病鱼丧失摄食能力而饥饿死亡。寄生在鳃上时,因妨碍呼吸,使鱼窒息死亡。
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可取包囊用显微镜检查虫体。
防治:
(1)预防措施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以杀死蚌类。
②鱼苗及夏花培育池内不能混养蚌,进水须经过过滤,(尤其是在进行饲蚌育珠的单位附近),以免钩介幼虫随水带入鱼池。
(2)药物治疗
①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7毫克/升,根据病情每隔3-5天泼洒1次,连续2-3次。
②发病初期,用人工摸蚌法彻底清除池中的蚌类,或将病鱼转到没有河蚌鱼池饲养,均可使病情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