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杂交鳢养殖成功的第一步:苗种关键培养技术

时间 : 03-26 投稿人 : 沛春 点击 :

苗种培育是水产动物人工繁殖的关键阶段,对于大多数鱼类而言,仔鱼期被认为是整个养殖周期中最关键的阶段,生鱼苗种培育尤其如此。笔者通过一线实践经验总结了杂交鳢苗种的生物学特征及培育关键点,以供参考。生鱼是对斑鳢、乌鳢等鳢科鱼类的俗称,目前养殖的品种主要有斑鳢、乌鳢和杂交鳢,顺德地区是我国生鱼养殖的制高点,平均亩产过万斤,养殖品种主要为杂交鳢,俗称杂交生鱼。杂交生鱼是以乌鳢(山东种或湖南种)为父本,斑鳢(广东种)为母本,通过杂交获得的子一代。杂交鳢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容易驯化为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等杂交优势,目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苗种培育是水产动物人工繁殖的关键阶段,对于大多数鱼类而言,仔鱼期被认为是整个养殖周期中最关键的阶段,生鱼苗种培育尤其如此。即使在养殖水平最高的顺德区域,苗种培育成活率平均仅为2成,技术较好的养户成活率也仅为5成。因此,本文通过阐述生鱼苗种的生物学特性,思考并提出生鱼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以期为业者提供参考。

一、生鱼苗的生物学特征

1、孵化出膜至放苗前的生长规律

刚孵出的仔鱼(如图1),全长约为4mm。体色呈灰黑色带棕黄色。体前段膨大,后部细小,形似小蝌蚪。此时鱼苗借助油球浮力,鱼体侧卧悬于水面,运动力微弱,偶尔做微弱的摆动,长时间保持侧卧状。此时鱼苗集群。

杂交鳢养殖成功的第一步:苗种关键培养技术

图1孵出后1天

孵出后2天(如图2),全长约5.5mm,油球开始从鱼体的一侧转移到腹部正常位置,此时鱼苗体色发黑,集群,形成黑色的一团浮于水面。此时鱼苗仍很少活动。

杂交鳢养殖成功的第一步:苗种关键培养技术

图2孵出后2天

孵出后3天(如图3),全长约6.5mm。身体很黑,下颚突出于上颚之前。此时,仔鱼尾部频繁摆动,运动能力增强,能做短距离的水平游动。仔鱼有负趋光性,喜集群在隐蔽的地方。

杂交鳢养殖成功的第一步:苗种关键培养技术

图3放苗后3天

孵出后4天(如图4),全长约7mm,身体全黑。鱼苗集群朝一定方向沿池边游动。卵黄囊开始缩小。

杂交鳢养殖成功的第一步:苗种关键培养技术

图4放苗后4天

仔鱼孵出后3-4天是用户从苗场拿苗的阶段,鱼苗通过充氧袋运输到放苗地点。

2、放苗后的生长规律

如图5,放苗当天(即孵化后第3-4天),鱼苗全身为黑色,全长约7mm,鱼苗卵黄囊开始消失,生鱼开始觅食,摄食小型浮游动物。鱼苗在离水面10cm左右的浅水层成群游动。

杂交鳢养殖成功的第一步:苗种关键培养技术

图5放苗后鱼苗体长体色变化

放苗3天后,仔鱼头部开始转变为黄色,眼睛先转变为黄色,俗称“小金眼”,之后头部全转变为黄色,成为“大金眼”。此时鱼苗全长为12mm,鱼苗在水层不同层面快速游动,大量觅食浮游动物,主要为活动力较强的枝角类。鱼苗听到响声,迅速散开,之后又聚集。鱼苗鳃上器官基本形成,开始吞吸空气,对低溶氧有一定的耐受作用。

杂交鳢养殖成功的第一步:苗种关键培养技术

孵出后第4天(放苗时)

杂交鳢养殖成功的第一步:苗种关键培养技术

孵出后第7天(放苗后3天)

放苗后8天,仔鱼体色全部转变为黄色,俗称“黄肉期”,鱼苗生长迅速,全长约3cm。集群现象消失。鱼苗开始主要生活在底层,仅在水体溶氧不足时,到水面吞吸空气。此时规格差异变大,残食现象开始发生,如果食物不足,大量鱼苗会被同伴摄食。

杂交鳢养殖成功的第一步:苗种关键培养技术

孵出后第12天(放苗后8天)

杂交鳢养殖成功的第一步:苗种关键培养技术

孵出后第15天(放苗后11天)

放苗后11天,鱼苗体色转变为青色,此时鱼苗全长为4.2cm,规格继续差异变大,部分生长速度快的个体体长达到5cm,规格大于平均规格1倍以上,主要摄食同类。此时需及时分筛,保持养殖水体中鱼苗规格一致,避免残食损失。此时鱼苗基本与成鱼体色、体型、习性一致。

3、夜间集群规律

如图6,鱼苗从孵出后即开始营集群生活,这种集群生活一直持续到7日龄左右。孵出后前3天,鱼苗在孵化池内,聚集在死卵或者池边,沿附着物缓缓游动。放苗后,鱼苗集群在水草或者光线较弱的区域,夜间更为严重,这种集群行为可能与亲鱼的护幼行为相关,但对养殖管理极为不利,大量鱼苗聚集,容易导致该区域氧气不足,而此时仔鱼的鳃上器官还未发育成形,仔鱼无法吞吸空气进行辅助呼吸,严重影响鱼苗生长发育甚至造成鱼苗窒息死亡。

杂交鳢养殖成功的第一步:苗种关键培养技术

图6仔鱼集群现象

4、消化道发育规律

生鱼出苗时,鱼体借油球的浮力侧卧在水面,此时头部腹面和身体腹面与卵黄囊愈合,口腔与口裂均未形成。消化道内部尚未形成管腔,消化道前部与卵黄囊愈合,末端伸至肛门处。

孵化后3天,仔鱼油球缩小,水温较高时已基本吸收完毕。仔鱼口腔、食道、胃、肠分化明显。但此时仔鱼还无法主动摄食浮游动物,胃肠道壁很薄。

孵出后5天,鱼苗胃内充满食物,食物主要为枝角类幼体。说明仔鱼开始摄食小个体的浮游动物。此时如果枝角类过大,仔鱼肠道无法消化,会导致鱼苗肠道堵塞,鱼苗死亡。

7日龄的仔鱼,胃腔变大、胃壁变厚,肝胰脏,幽门、贲门胃形成,胃内充满大量食物,且多为大型的枝角类。

12日龄后,胃壁肌肉结实、幽门盲囊形成,各器官发育完善,基本与成鱼器官一致。

从消化系统发育情况来看,可初步得出仔鱼的投喂策略:仔鱼出膜后1-3天,主要靠卵黄囊提供营养,无须提供食物;3日龄-5日龄,提供小型浮游动物,主要为轮虫、枝角类幼体,如果提供大型浮游动物,将会导致仔鱼摄食后不消化,肠道阻塞死亡。7日龄阶段可大量提供浮游动物,包括大型浮游动物,以满足鱼苗大量摄食的需求,减少规格分化;青身阶段仔鱼消化器官发育基本完善,理论上讲,此时进行冰鲜、饲料等驯食动作最为合理。

5、残食习性

生鱼属肉食性鱼类,习性凶猛,经常发生残食现象,残食是生鱼苗种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预防和减少残食是生鱼苗种培育一项重要技术内容。目前认为规格差异和饵料缺乏是残食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高密度养殖对残食起着诱导和促进作用。因此,预防残食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生鱼在黄肉期之后,规格差异开始变大,应及时进行分筛,之后每2周分筛一次,避免规格差异过大带来残食损失;二是要提供充足的饵料供鱼苗摄食;三是培养时应注意放养密度不宜过高,或将围网培育改为大塘培育。

二、生鱼苗种培育关键技术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生鱼苗下塘之后生物学特征变化明显,了解这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生鱼的苗种培育技术。笔者多年在顺德区域的养殖户塘头实地跟踪研究生鱼苗种培育技术,认为生鱼苗种培育具有如下关键技术点。

1、预防集群缺氧

由于生鱼仔鱼具有极强的集群特性,在放苗后的前3-5天内要特别注意集群后造成局部缺氧的问题。目前常见的措施有:

(1)在池塘边间隔2-3米堆一个小草堆,分散生鱼集群;

(2)每天使用表面活性剂,降低池塘水体表面张力,减少局部缺氧的几率;

(3)大量生鱼仔鱼聚集与一个角落时,使用光滑的脸盆将部分鱼苗搬离至敞水区域。

2、pH值管理

刚下塘的生鱼苗对高pH值和高pH变化值都极度敏感。放苗前的池塘水质处理尤为关键,要保持池塘水质清爽,但不能过肥,藻类不能过于丰富,否则光照过强,水体pH上升快速,pH极易超过9.0,引起鱼苗大量死亡。因此,一般有经验的用户选择清水下苗。

其次,每天泼洒乳酸菌+葡萄糖液,有利于提高水体的呼吸作用,增强水体缓冲性能,减小pH值波动;如果pH上升过快,也可泼洒醋精,使pH稳定在8.5以内。放苗时注意测定鱼苗氧气包内水体的pH与外塘水pH之间的差异,两者之前pH差异大于1.0时坚决不能放苗,否则放下去1h内将有6-8成的死亡率,正确的方法是使用醋精将放苗区域的pH降低至氧气袋内的pH值,再缓缓放鱼苗下水,一袋无异常现象后再放其它鱼苗。

3、投喂管理

基于生鱼苗种的消化道发育特征和残食习性,生鱼苗种培育期的投喂管理是养殖管理的核心工作。生鱼苗下塘时,消化系统还未发育成熟,不能摄食大型浮游动物,因此放苗后3天内无需饲养,但此时应原塘大量培育枝角类,以供应充足的活饵料,一般使用乳酸菌发酵液每天泼洒一次,3天后可出现浮游动物高峰。3天后,摄食量增加,若此时原塘浮游动物枝角类密度过低,则需从外塘捞取水蛛补充,确保活饵料供应。

放苗8天后,可补充红虫、死水蛛、冰鲜等其它外源食物,食物务必充足,避免饥饿带来残食风险。3周以后,可逐步驯食开口饲料,逐步加大饲料比例,最终用饲料全部替代其它饵料。

4、分筛管理

生鱼在黄肉期(即放苗后8天左右)消化系统已经成熟,此时已经开始出现残食现象,因此,必须在黄肉期后进行严格分筛,顺德地区习惯在放苗后12-14天时进行第一次分筛,之后根据规格差异,每2周左右分筛一次,以降低残食率。

总之,生鱼苗种培育是一个系统的管理技术,深刻认识苗种的生物学特性将有利于指导养殖生产,带来更高的养殖效益。

来源:水产前沿(微信号:fishfirst)

作者:佛山市顺德区活宝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胡雄

旺海饲料实业有限公司邓一清

相关文章

  • 鲤鱼痘疮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鲤鱼痘疮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在鱼类病害中鲤鱼痘疮病(病毒性)是一种很少见的疾病,在生产中很少被报导,2006年春季先后在济宁地区范围内出现,造成大批量鲤鱼种死亡,造成经济上重大损失。针对以上病情,我们积极应对采取各种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鲤鱼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类群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一、二龄鲤鱼鱼种。一般流行季节在秋末...

    390 养殖病害 水产病害 淡水鱼病 淡水鱼养殖病害
  • 鱼塘里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方法
    鱼塘里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方法

    近年来,鱼塘寄生虫病暴发频繁,且发病率高。鱼寄生虫病7~10月为流行高峰,流行时间长,危害严重。现介绍几种防治方法。症状中华鳋病:病鱼呼吸困难,焦躁不安,鳃上粘液增多,鳃丝末端发白。中华鳋雌虫用大钩钩在鱼的鳃上,大量寄生时,鳃上缘长了许多白色小蛆,故又名鳃蛆病。大中华鳋仅寄生于草鱼、督鱼和赤眼鳟,鲢中华鳋仅寄生于鲢鳙,...

    2743 养殖病害 水产病害 水产综合病害 水产养殖病害
  • 有效提高鱼体的免疫力的四个方法
    有效提高鱼体的免疫力的四个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鱼类体质健壮做到科学用水和管水,通过对水质各参数的监测,了解其动态变化,及时进行调节,纠正那些不利于养殖鱼类健康和生长的各种因素。一般来说,必须监测的主要水质参数有ph值(7.5~8.5)、溶解氧(≥5毫克/升)、盐度(15~30,海水养殖)、未离解氨(<0.01毫克/升)、亚硝酸盐(<0.1毫...

    1420 养殖病害 水产病害 水产综合病害 水产养殖病害
  • 池养香鱼嗜酸卵甲藻的防冶技术
    池养香鱼嗜酸卵甲藻的防冶技术

    香鱼是我市近年新兴的主要淡水养殖优良品种。目前养殖模式主要有水泥池、土池及网箱等3种,其中土池养殖易染嗜酸卵甲藻病。因其发病速度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须引起高度重视。8月间周宁县咸村镇川中村土池养殖香鱼发生此病,后经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较快控制病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情况介绍如下:发病症状及流行情况:发病初期,体表...

    1710 养殖病害 水产病害 水产综合病害 水产养殖病害
  • 牛皮肤霉菌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案
    牛皮肤霉菌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案

    牛皮肤霉菌病秋冬季多发,多发生于育成牛和营养不良的老龄牛,也发生于很少放牧、牛舍阴暗潮湿的舍饲牛。传染途径主要是牛与牛之间皮肤直接接触而感染,通过污染的用具也可感染。主要表现症状为病牛癣斑或痂块,有痒感,发现病牛及时治疗可得到痊愈。一、牛皮肤霉菌病的症状有哪些?本病经常发生在头部,特别是眼的周围、颈部、尾根等部位,不久...

    2030 动物疾病治疗 养殖病害 养殖疾病
  • 鳙鱼异形碘泡虫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鳙鱼异形碘泡虫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病名]异形碘泡虫病[病因]由异形碘泡虫寄生引起。[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鳙鱼苗种,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市水域。[症状]鳙鱼常离群独游,鱼体瘦弱,头大尾小,背似刀刃,肋骨明显,体表失去光泽;鳃盖两侧常充血,鳃丝紫红,有许多针头状白色胞囊。[诊断]1、初诊: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2、确诊:显微镜镜检。剪下部分鳃丝,在显微...

    1176 养殖病害 水产病害 淡水鱼病 淡水鱼养殖病害
  • 草鱼肠炎病、烂鳃病的中草药疗法
    草鱼肠炎病、烂鳃病的中草药疗法

    一、草鱼肠炎病草鱼细菌性肠炎病又叫烂肠瘟,由细菌引起,病原体是肠型点状产气单胞杆菌。该病流行全国各养鱼地区,青鱼、草鱼中非常普遍,特别是当年草鱼种和二龄青鱼种。发病季节为每年3-10月,以6-7月为流行盛期。死亡率很高,一般为30-50%,严重的可达90%以上。其主要症状是:病鱼行动缓慢,失去食欲,头部显得特别黑,腹部...

    418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如何科学的预测鱼类浮头
    如何科学的预测鱼类浮头

    鱼类浮头前必然会产生一些现象,根据这些预兆,可科学的预测鱼类浮头。鱼类发生浮头前,可根据四个方面的现象来预测。一、根据当天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如夏季晴天傍晚下雷阵雨,使池塘表层水温急剧下降,引起池塘上下水层急速对流,容易引起严重浮头。夏秋季节晴天白天吹南风,夜间吹北风,造成夜间气温下降速度快,俗称“南撞北”,引起上下水层迅...

    202 养殖病害 水产病害 淡水鱼病 淡水鱼养殖病害
  • 虾蟹类壳吸管虫病的防治技术
    虾蟹类壳吸管虫病的防治技术

    壳吸管虫病是由壳吸管虫附着引起的疾病。(一)病原隆角壳吸管虫,是一种纤毛虫。虫体背腹左右对称,体表有1层透明的壳,大小为43.8-56微米×30.5-43.8微米,前部较宽,后部较窄,前缘中央稍凹下,左右两侧角稍隆起,每个隆起处伸出1束透明的吸管,吸管末端膨大成球形;壳的后端有l条透明的柄,柄不能伸缩,基部呈盘状,用以...

    2959 养殖病害 水产病害 淡水虾蟹病 淡水虾蟹养殖病害 虾蟹养殖病害
  • 夏季给大家畜服凉性中药好
    夏季给大家畜服凉性中药好

    夏季天气炎热,大家畜易发生中暑。日常饲养种最好灌服一两次清热解毒的中草药。不仅能起到消炎祛火、解暑生津的作用,还可使家畜在高温季节不得病或少得病。现将五个中药方剂介绍如下:一、知母30克,贝母30克,甘草35克,黄药子30克,黄芩25克,白药子25克,大黄20克,郁金25克,共研为末,开水冲,一次灌服。二、生石膏20克...

    944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海水鱼养殖常见病异尾异斧虫病防治技术
    海水鱼养殖常见病异尾异斧虫病防治技术

    1.主要病原:异尾异斧虫。2.主要症状与诊断:病原寄生于病鱼的鳃弓上,以宿主血液为食。当寄生数量多时,宿主分泌大量粘液,鳃瓣变白或出血,甚至崩坏。病鱼拒食,体色变黑,体弱,无力游泳。肉眼仔细观察虫体及镜检而确诊。3.流行情况:水温20~26℃时流行,在一些养魨地区常有发现(包括水族馆),为魨鱼的常见病。4.防治方法:①...

    1382 水产病害 海水鱼病 水海养殖病害 海水鱼养殖病害
  • 近期广东惠州地区草鱼仔、白鲢仔鱼塘小瓜虫滋生蔓延的处理方法
    近期广东惠州地区草鱼仔、白鲢仔鱼塘小瓜虫滋生蔓延的处理方法

    近段时间,由于气温逐渐降低,天气变化较为频繁,广东惠州地区很多草鱼仔、白鲢仔鱼塘出现小瓜虫感染案例,对于鱼仔的危害也是很大,现就小瓜虫的一些常识和处理办法,整理后,供养殖户学习和参考。一、小瓜虫的基本常识: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

    2566 养殖病害 水产病害 淡水鱼病 淡水鱼养殖病害
  • 对虾养殖中的清塘及水体消毒药物使用
    对虾养殖中的清塘及水体消毒药物使用

    养虾池塘的塘底和养殖水体常因环境变异而滋生细菌、病毒以及附生物,导致虾病发生。对虾放养前的清塘及养殖过程中的水体消毒,是关系到养殖成败的重要工作。常用于清塘和消毒的药物有十几种。清塘常用的有生石灰、茶麸、敌百虫、强氯精等,养殖期间常用的有生石灰、强氯精、二氧化氯、高锰酸钾、新洁尔灭等。本文就养殖过程中的放养前清塘及放养...

    1928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虾类专题 南美白对虾 南美白对虾养殖 南美白对虾养殖方法
  • 羊四肢抽搐痊挛怎么治疗?是什么病症
    羊四肢抽搐痊挛怎么治疗?是什么病症

    羊是一种食谱很广的草食家畜,加上其性格活泼好动,爱清洁、爱干燥的习性,一般情况下,抗病能力较强,不易生病。但是在羊群的养殖过程中,有的农户常常会发现羊四肢抽搐痊挛的现象。其实羊四肢抽搐痊挛是羊破伤风的主要症状,那么羊四肢抽搐痊挛是怎么回事?该怎么治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症状患病羊全身骨骼肌肉持续性痉挛收缩,...

    1342 养殖教学 养殖饲料 动物疾病治疗
  • 鸽痘简单治疗方法
    鸽痘简单治疗方法

    鸽痘的治疗方法:症状比较轻的可让其自行康复,症状严重的话,可用消毒过的剪刀将痘痂小心剔除,然后在创口处涂上碘酊和龙胆紫,粘膜型的创口可涂碘甘油,病鸽群还可以在饮水中加0.01%恩诺沙星,并配中药治疗。鸽痘是怎么引起的:鸽痘是由痘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毒主要由呼吸道飞沫和皮肤接触传染。 一、鸽痘的治疗方法1、...

    2430 养殖饲料 动物疾病治疗 养殖病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