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鱼病知识——鳌虾瘟

时间 : 01-01 投稿人 : 琪琪 点击 : 加入收藏

鱼病知识——鳌虾瘟

病原简介

丝囊菌属,俗称水霉的一种,长期以来被视为卵型亚纲真菌,现在则认为是一种原生动物,与硅藻及褐藻一起归于卵菌门或藻界,在水体中广泛存在,温度适应范围广,抗逆性强。该菌缺乏干燥抗性,彻底干燥设备(>24h)可有效灭活菌株,也可采用次氯酸钠和有机碘来消毒污染设备。

易感宿主

鱼病知识——鳌虾瘟

所有鳌虾均对丝囊霉菌(鳌虾瘟)易感,在所有生活阶段均易感,所幸小龙虾(即路易斯安那沼泽地克氏原鳌虾,北美鳌虾的一种)和大闸蟹(中华绒鳌蟹)并非高度易感品种。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根据对北美鳌虾种群的观察,有理由认为原产于北美大陆的所有鳌虾品种均可被丝囊霉菌感染,且不会发生临诊疫病(即表现为健康),因此可以认为北美鳌虾是丝囊霉菌的终身携带者。

传播途径

鱼病知识——鳌虾瘟

诊断方法

1.高度易感品种

螯虾瘟的肉眼可见病症明显不同,取决于疫情强度和水温。因螯虾瘟致死的最初迹象是在白天出现大量螯虾(正常情况下螯虾应在夜间活动),其中部分螯虾会表现出运动失调,出现背朝下且无法恢复正常姿态。不过,除非仔细观察水面,否则不易觉察到这一现象,而只有在河面或湖面上出现大量死亡螯虾时才能发现。当种群的数量很大时,传播速度很快,在夏季水温升高时更加明显。螯虾瘟的后果极其严重,致死率很高。在个体行为上,高度易感的鳌虾品种受感染后会在白天离开洞穴,这属于不正常行为,而且逃逸行为减弱并出现进行性麻痹。濒死的虾有时会背朝下,且常无法恢复正常姿态。有时还可看见感染动物试图抓挠或钳住自己。

2.北美螯虾

黑化表皮有时被认为是丝囊霉菌感染的一个特征,但造成黑斑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出黑斑不是丝囊霉菌感染的典型特征,许多感染螯虾并未出现黑斑。在个体行为上,被感染的北美鳌虾没有任何行为变化。

治疗

治疗难度极高,尚无已知的治疗方法可以成功治疗受到高度感染的鳌虾。

控制和预防

1.应避免转移可能被感染的活螯虾或死螯虾及可能被污染的水、设备和其他物品,保护易感种群的场所免受感染。

2.在计划鱼类运输时,应考虑原水中是否有感染鳌虾(包括作为病原携带者的北美鳌虾)。

3.生存在螯虾瘟流行地区的任何鱼类均具有疫情传播的高风险,应避免在不同地区间迁移。

4.如计划从有北美鳌虾的水域转运鱼类,在捕捞时应确保:①不能混有鳌虾;②用于转运的水不能携带丝囊霉菌孢子;③设备使用前要消毒;④在转运过程中,运输的鱼类不受到污染。

5.禁止在有易感种群的野外放生北美螯虾,放生的北美螯虾会传播螯虾瘟,有时甚至会远距离传播。因此在计划放生前,务必充分考虑可能造成的长期后果。

6.注意螯虾养殖场周边,特别是水源附近,是否出现北美鳌虾等携带者。

7.注重饵料或饲料的品质,防止出现病原污染。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