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县把种草养鹅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来抓,养鹅大户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种草养鹅的发展,在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鹅群疫病的发生。规模养鹅能否成功,鹅病防治是关键。
1、小鹅瘟。由细小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多发生于春夏季节。本病只感染雏鹅,20日龄以内的雏鹅最易感染,病死率100%,20日龄以后的雏鹅也感染本病,但病死率不高。鹅发病时,表现为离群呆立、厌食、头向后旋转、嗉囊松软、拉黄白色稀粪并内含气泡、喙端色泽变暗。病程1-2天。鹅临死前出现麻痹或抽搐现象。剖检可看到嗉囊有积液,血管扩张,小肠后端膨大,形成栓子,堵塞肠道。
防治要点:在种鹅产蛋前1个月注射小鹅瘟疫苗,可使雏鹅产生母源抗体,接受被动免疫。在本病流行地区,雏鹅7日龄后再注射小鹅瘟疫苗,以增强防疫效果。对已发病的雏鹅和同群未发病的雏鹅要立即注射抗小鹅瘟血清进行紧急防治,3-4天后,可控制病情。
2、鹅副粘病毒病。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大小鹅皆感染,对小鹅威胁最大,20日龄以内的雏鹅感染本病,病死率为100%,大鹅感染此病,病死率一般在10%左右。鹅患本病时,离群呆立、厌食、拉稀,大多表现转脖和抽搐等神经症状。病程1-2天。剖检病死鹅,可看见鹅的消化道粘膜有芝麻粒样黄色溃疡,腺胃粘膜出血。
防治要点:雏鹅于14日龄注射副粘病毒病疫苗,可预防本病发生。鹅发病后,对病鹅和同群未发病的鹅注射抗副粘病毒血清,5天后可控制疫情。
3、禽霍乱。俗称"摇头瘟",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对鸡最易感染,其次是鸭和鹅,雏鹅患本病少,种鹅在春秋季节产蛋期间易流行本病。吸血昆虫和被污染的水源都能传播本病。鹅患急性禽霍乱不表现症状,突然死亡(如种母鹅生蛋时,挣扎几下即死亡)。鹅患慢性禽霍乱后,羽毛蓬乱,闭目呆立,不敢下水,食欲废绝。粪便稀薄呈草绿色,通常2-3天死亡,少数发生局部关节炎,表现跛行,病程较长。剖检可看到病死鹅心冠沟有出血点,肝脏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小肠有出血炎症。
防治要点:每年秋季给种鹅注射禽霍乱疫苗,也可以在饲料中或饮水中加入抗菌素预防本病。发现病鹅要及时隔离,病死鹅要深埋或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扩散。
来源:《安徽农业》200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