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位于皖南山区,山丘林地较多,具有土鸡放养的优良条件。从2002年开始,县里进行土鸡饲养扶贫项目推广,2年来共帮助贫困户引进土鸡15万羽,使农民增收近百万元。因此,饲养土鸡是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有效措施。养鸡户利用荒山林地饲养土鸡,一方面由于地势高,空气清新,环境安静,使鸡得到自由活动,采食天然饲料,既降低饲养成本又提高了肉蛋品质;另一方面通过晒太阳,泥沙浴,减少疫病感染,保证了肉蛋的无公害化,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一、荒山林地的选择与鸡舍建造。选择远离热闹区,鸡舍建在地势较高、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易防兽害和疫病的山中。用竹、木搭成人字型扛架,两边滴水檐高1.5米,顶盖茅草。四周用竹片间围,做到冬暖夏凉。鸡舍的大小以养鸡数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鸡10-15只。在荒山林地内搭一些供鸡防风避雨的遮荫棚。人员观察室和仓库应建在鸡舍旁。
二、雏鸡饲养。土鸡在40日龄前,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调节机能尚不健全。1-2周龄的雏鸡饲养难度更大,为保证农户的饲养成果,对雏鸡应进行为期2周的适应性饲养。在这2周内应注意以下几点:⑴小鸡出壳24小时内应注射马立克疫苗,因为土鸡饲养中马立克发病率较高。⑵育雏前3天要保证24小时光照,以后每天减少1小时,直到每天15小时光照为宜。⑶为减少应激,雏鸡运输搬移前后应喂多维,以后视天气变化适当补充多维;饲料采用当地优质的全价雏鸡料。⑷在此2周内应先后进行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鸡痘、传染性支气管炎等饮水(或接种)免疫。
经过2周龄饲养的雏鸡其适应能力已较强,一般可进行放养。饲养上应注意以下几点:⑴放养前后应喂多维或速补等增加营养,一来防止应激,二来增强其体质。放养5小时内应给鸡进料,此时采食的料还应是适应性饲养所用配合饲料,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户可逐渐添加自配饲料来代替,过渡时间一般以10天为宜。饲喂次数1天6次左右,任其吃饱。⑵15-21日龄24-27℃;22-40日龄21-24℃,炎热的夏季应特别注意降温(可采用撒水、增加通风等方法);相对湿度60-65%;15日龄后的雏鸡每天光照要13-15小时,30天后可采用自然光照。
三、青年鸡饲养。41-120日龄的青年鸡一般应雌雄分养,以便管理。
1、小公鸡的饲养。小公鸡在60日龄体重达1千克左右,可根据市场行情确定是否上市。为使其达到出栏体重,在饲料配方中略加调剂供给全价饲料,任其采食,做到吃饱、吃好、少动、多睡,促进催肥长膘。对体型大而偏瘦的鸡可添加油渣、菜油脚等进行催肥。
2、小母鸡的饲养。若出售商品鸡,可按小公鸡的方法饲养。若养成产蛋鸡,则采用限制饲养,适当降低热能量的比例。每天喂料2-3次,早上少喂,让其在荒山林地多活动、多食天然饲料;中午少喂或不喂;晚上入舍前喂饱。到120日龄时,转入产蛋鸡舍饲养。
四、产蛋鸡饲养
1、增加饲料营养。科学配料,提高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是提高土鸡产蛋量的一条重要措施。参照当地优质蛋鸡饲料配方,当产蛋率在50-60%时,每天每只鸡喂料110克左右;产蛋率在80%以上时,应让鸡不限量采食。每天早上少喂,把鸡放在荒山林地自由采食;中午在荫棚盛足料和水;太阳下山将鸡收回鸡舍喂饱。
2、创造适宜环境。土鸡在15-25℃时不会影响产蛋性能。夏季应防暑降温,搞好卫生,提供充足的饮水;冬季要保温防寒,不饮冷水;光照每天要达14-16小时。饲养环境要保持安静,尤其要防止鸟、兽等骚扰。此外,每4只鸡要备足1个产蛋箱,以免出现抢窝。
3、适时淘汰老鸡。土鸡一般饲养1个产蛋年即出售。从早春到春节前已产了一批蛋,可作肉鸡出售,这时卖价也好。鸡源困难者,可在产蛋1年左右时,实行强制换羽,提前恢复产蛋,继续到第2个产蛋年再出售。
五、防疫灭病。土鸡饲养抗病力虽稍强,但也会感染一些疫病,应采用和一般养鸡相似的办法进行综合免疫预防效果更好。雏鸡虽已进行了马立克病、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鸡痘、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疫病的初次免疫,但在放养后还应进行传染性法氏囊疫苗饮水免疫、禽流感接种免疫、新城疫Ⅰ系苗的接种免疫。"防重于治"是农户饲养土鸡减少疫病发生的关键。做好消毒工作是防病的前提,不但鸡舍要搞好消毒,周围相关环境也要做好。消毒药水可用消毒威、百毒杀等,效果一般都较好。在土鸡饲养中为预防一般性疾病的发生,可在饮水中添加氟哌酸、环丙杀星等散剂。另外,在土鸡饲养中还应特别注意球虫对鸡只的危害,实践中可采用球净、灭球王等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来源:《安徽农业》2004.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