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观赏鱼药物种类繁多,作用于不同养殖水体和不同的养殖对象。其作用常受到药物、鱼体、病原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1)药物因素
①药物的理化性质观赏鱼药物的作用与其理化性质密切相关,因其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如重金属盐类易与机体蛋白质发生化学结合反应,使之沉淀,因而可发生刺激、收敛或腐蚀作用;对氨基苯甲酸是某些细菌的生长物质,磺胺类药物由于与其化学结构上的相似,能发生竞争性抑制,而表现其结构作用。当然,药物的制作工艺不同也可影响药物的效果。例如,粉碎细度、混合匀度、制作温度等不同,药物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别。
②药物的剂量药物的剂量是指给药时对鱼体产生一定反应的药量,通常是指防治疾病的用量。因为药物要有一定的剂量被机体吸收后,才能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才能出现药物作用。如果剂量过小,在体内不能获得有效浓度,药物就不能发挥其有效作用。但是如果剂量过大,超过一定限度,药物的作用可出现质的变化,对机体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因此要发挥药物的有效作用:,同时又要避免其不良反应,就必须严格掌握用药的剂量范围。通常药物的剂量可分为最小有效量、极量、常用剂量、最小中毒量、中毒量、致死量。能产效应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机体能忍受而不显中毒症状的最大剂量为极量;常用剂量是指临床常用有效剂量范围;药物已超过极量,使机体开始出现中毒的剂量为最小中毒量;引起机体中毒的剂量称为中毒量;超过中毒量,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称为致死量。剂量的选择范围一般是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这个范围称为安全范围。良好的药物一般应有较大的安全范围。如使用硫酸铜杀灭中华鳋时,一般一次全池泼洒的用量最高不能超过每升水体0.7毫克(相当于每升水体0,24毫克铜离子),高于此浓度易引起观赏鱼的死亡,但低于每升水体0.2毫克(相当于每升水体铜离子0.07毫克)则无效。
③药物的剂型与给药途径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是因吸收速率不同,导致体内浓度差别而引起的。一般药物的分子越小,越易被吸收,如水溶性药物比脂溶性药物更易于吸收,晶体型药物比胶体型药物易于吸收,液体药物比固体药物易于吸收。以口服剂型而言,溶液剂吸收的速度最快,散剂其次,片剂最慢。给药途径以注射法吸收的速度最快,口服法其次,浸洗法或泼洒法最慢。
④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用药会使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发生变化,产生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甚至配伍禁忌。协同作用是指药物合用后所产生的作用,大于两者单独使用时所发生的作用之和,它又可以分为累加作用和增强作用。累加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时,其药效等于各药物单独使用时药效的总和,而单独使用时,各种药物的药效是不能累加的;增强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联合应用时,其药效就大于各药单独使用时药效的总和,如磺胺药与增效剂的合用,大黄用0.3%氨水浸泡均可提高药效;拮抗作用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联合应用时,由于各种药物的作用相反,致使药效降低或抵消,从而导致总的药物效果降低,称为拮抗作用,如在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时,不能同时使用漂白粉、食盐等药品,敌百虫不能与生石灰同时使用。配伍禁忌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观赏鱼药合并应用时,会导致药物理化性质的变化,从而影响疗效或产生毒性,因此应严禁配伍。常用观赏鱼药的配伍禁忌见下表。
常用鱼药的配伍禁忌
(引自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名称 | 配伍禁忌 | 反应 |
硫酸铜 | 氨溶液 | 生成蓝色沉淀 |
碱性液体 | 生成深蓝色沉淀 | |
鞣酸及其制剂 | 生成暗褐色沉淀 | |
敌百虫 | 碱性药物(如生石灰) | 产生敌敌畏,毒性增强 |
阿托品 | 拮抗而失效 | |
福尔马林 | 不宜与漂白粉、鱼康、鱼安、高锰酸钾、甲基蓝等氧化性药物混用 | 失效 |
生石灰 | 不宜与漂白粉、鱼康、鱼安、钙、镁、重金属盐、有机络合物等混用 | 失效 |
氯制剂 | 不能与酸类、福尔马林、生石灰等混用 | 失效 |
高锰酸钾 | 有机物(如甘油、酒精、鞣酸等) | 还原脱色失效 |
氯及其制剂 | 呈絮状沉淀失效 | |
甘油、药用类、鞣酸等 | 研磨可发生爆炸 | |
新洁尔灭(季铵类表面活性剂) | 碘、碘化钾、过氧化物、氧化剂 | 失效 |
肥皂、洗衣粉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失效 | |
碘及其制剂 | 氨水、铵盐类 | 生成爆炸性碘化氨 |
碱类 | 生成碘酸盐 | |
重金属盐类 | 生成黄色沉淀 | |
硫代硫酸钠、鞣酸 | 氧化脱色 | |
生物碱 | 产生沉淀 | |
淀粉 | 变蓝色而失效 | |
龙胆紫 | 疗效减弱 | |
挥发油、脂肪油 | 分解失效 | |
维生素B1 | 中性或酸性溶液 | 易分解 |
氧化剂、还原剂 | 使其破坏而失效 | |
重金属盐 | 产生沉淀而失效 | |
维生素C | 碱、氧化剂、铜、铁、热、光等 | 分解失效 |
碳酸氢钠、苯甲酸盐、利尿素 | 失效 | |
维生素B12、弱酸性盐、核黄素 | 分解失效 | |
磺胺类药 | 酸性液体(如维生素C注射液) | 析出沉淀,降低药效 |
生物碱液体 | 析出沉淀,降低药效 | |
碳酸氢钠、氯化铵、氯化钙等 | 析出沉淀,降低药效 | |
碳酸镁类等 | 增加对肾脏的毒性 | |
硫化物 | 生成硫合血红蛋白 | |
苯胺类 | 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 |
青霉素 | 碱性药液 | 逐渐失效 |
某些酸性药物,如四环素等 | 分解失效 | |
氧化剂如碘酊、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 | 破坏失效 | |
重金属盐类(铜、汞、铅) | 产生沉淀失效 | |
高浓度甘油、酒精 | 破坏失效 | |
磺胺类药物 | 药效降低 | |
链霉素 | 碱类、氧化剂、还原剂 | 破坏失效 |
土霉素 | 中性及碱性溶液 | 分解失效 |
金霉素 | 复方碘溶液 | 产生沉淀 |
四环素 | 生物碱试剂 | 产生沉淀 |
铝、镁、钙、铁等离子化合物 | 形成络合物使肠道难以吸收 |
(2)病原体因素观赏鱼长年生长在较小的水体中,其生长环境与外界交换能力差,极易诱发各种疾病,一但发病,人们习惯用传统的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但这类药物耱反复使用会使病原体产生耐药性,从而影响以后的用药效果乃至整个养殖环境。耐药性是生物与化学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凡需要加大药物剂量才能达到原来在较小剂量时即可获得的药理作用的现象,称为耐药性,又称为抗药性。一些病原体在反复接触同一种药物后,其反应性不断减弱,以至最后病原体已能抵抗该药物,而不被杀灭或抑制,如液化气单胞菌对低剂量的土霉素极易诱发耐药性,以至于以后大剂量应用亦无效。耐药性的产生与长期反复地使用鬨一药物、施药技术不当和施药量过低有关,如长期频繁使用敌百虫治疗锚头鳋,可导致其耐药性不断提高。因此,选择药物时,宜釆取几种药物交替使用或混用的办法,以避免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病原体的类型和数量也对药物的作用有影响.一般革兰氏阳性菌比革兰氏阴性菌对药物敏感。同时,病原体数量越多,药物的作用就趑弱。
(3)机体因素观赏鱼类对药物的敏感性依其种类而异,如金负和热带鱼对漂白粉的耐受力就有明显的差异。但即便是同一种类,在其不同年龄和生长阶段也存在差异,如鱼苗和老龄鱼对药物比较敏感,这是因为幼鱼机体的部分功能不健全,而老龄鱼机体的功能又逐渐退化,对药物的代谢反应下降。营养不良的观赏鱼体质较差,对药物较为敏感,对药物的忍受力也显著下降;机体的机能状态也会明显影响药物的作用,机能活动不同对药物作用的反应也不同,如观赏鱼类属于冷血动物,不会发烧,因而退热药对其没有作用;若机体肝功能受损,可导致某些药物代谢酶的减少;肾功能受损,可造成蓄积,因此,在使用强力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性传染性疾病时,应慎用或减少用药量。
⑷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药物的影晌尤为明显,特别是对外用药物的影响,更为显著。药物的药效、毒性与水温有密切关系,通常表现为水温升高,药物作用增强,同时对观赏鱼的毒性增强。例如,各种消毒剂和杀虫剂的消毒、杀虫速度和效力就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和增强,同时对观赏鱼的毒性也随之增强。因此,当水温较高时,应适当降低药物用量。很多药物在低温环境下(水温低于10℃)疗效明显下降,如碱性绿在5℃和15℃池水中,药效相差3.7倍,酸碱度对消毒剂和杀虫剂的影响,表现为可以改变药物的溶解度、离解度和分子结构,例如硫酸铜在酸性水体中,可以保持较多的自由状态的铜离子,其杀虫效果较强;敌百虫在酸性水中较稳定,在碱性高的水中易被碱化而分解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事实土大多数药物在碱性水中药效减弱(如漂白粉),有的甚至失效(如土霉素、四环素)。强烈的光照常常伴随出现较高的水温,从而直接促进药物的化学反应增强。因此,对室外大面积养殖的观赏鱼用药时,如果有强光照,宜在下午4〜5时再用药。有机物在水中也可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方面有机物在病原体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直接影响消毒杀菌效果,并导致病原体逐渐对药物产生适应性;另一方面,有机物还可与药物作用形成络合物,使药物的溶解度降低,灭菌杀虫作用减弱,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如漂白粉、硫酸铜、高锰酸钾等可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因此,肥水池的用药量应适当提高,否则会影响药效。一般来说,水中的溶解氧越低,药物对观赏鱼的毒性就越大,如硫酸铜、漂白粉在低溶解氧水中比在高溶解氧水中具有更大的毒性和药效。水的硬度往往也会影响有些药物的毒性和药效,如硫酸铜在硬水中,会与碳酸盐作用,生成蓝色的碱性碳酸盐,从而降低药效。因此,它在软水中比在硬水中具有更大的药效。